时间:2024-10-24 20:39:19人气:13374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编者按】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GDP年均增长11%,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长至6.9万美元,15年免费教育,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盛世莲花别样红,离不开中华厚土,也离不开每位澳门人的辛勤浇灌。即日起,南方日报、GDToday推出《濠故事——100个澳门人的梦想生活》系列报道,深入澳门细部,对话100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澳门居民,倾听他们各自实现心愿、发现自我、建设家园的故事,也通过他们折射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祖国根脉相连的深情。
敬请垂注。
“常常有人会问‘澳门盛产什么’,我们都会笑着答‘不是杏仁饼,不是蛋挞,而是社团’。”近日,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社区服务大楼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下称“街总”)会长吴小丽接受GDToday记者专访时有趣地起了个“开场白”,“这栋楼就‘盛产’这个。”
吴小丽所说的“这栋楼”位于澳门白朗古将军大马路646号。除了4层是行政办公室,其他各层分别用于长者照顾、社区服务和民众文体活动,用吴小丽的话说,“从3岁到100岁都管”。
回归祖国25年,澳门社团从1700多个到目前近1.2万个,呈井喷式发展态势。刚过“不惑之年”的澳门街总是其中的“大咖”,在澳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栋楼不仅浓缩了澳门极具特色的社团文化,也见证了回归祖国以来,常住人口不到70万的“小城”如何在“政府下单,民间服务”的公益新模式下,演绎“大爱”。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接受GDToday专访
“自己当家做主”让社团规模翻7倍
“澳门回归前的一场座谈会上,我们第一次听到街坊总会这个接地气的名字,还以为是内地的街道居委会呢,没想到是这么大的社团。”吴小丽笑着说,“事实上,街总和街道、回归都有关系。”
吴小丽说,上世纪50年代,澳葡政府时期,华人在澳门的社会地位很低,政府基本不管华人的生活。于是当地同胞就自发成立街坊会,互帮互助。
到了20世纪80年代,得知澳门将要回归祖国,街坊会成员们认为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如何推动澳门回归,回归后怎样顺利过渡。于是,1983年街总应运而生。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第一届理事会合照
从成立之初街坊间的守望相助,到为街坊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目前街总已设有4个分区办事处、3个广东办事处服务站(横琴站、中山站、拱北站)及5个横琴服务点(小横琴、荷塘、新家园、莲花、横琴澳门新街坊长者中心)、28个基层坊会、30多个服务机构和50多个大厦业主会联系会员和社区组织。2024年上半年,澳门街总累计服务逾178万人次。
记者:在澳门,每个人参加两三个社团是寻常事。您认为为什么在澳门会有这样蓬勃的社团文化?
吴小丽:回归前,澳葡政府基本上不太理会民生事务,不会太关注或管理华人的情况,所以当时我们在澳门生活的华人就一起组织联合起来,慢慢地形成了街坊会,在每条街道都发挥了作用,比如帮助照顾小孩,当时很多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我们就自己办学,甚至提供一些医疗服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各个社团的雏形。
澳门不大,只要住在澳门,大家就是街坊。既然是街坊,就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特别是早年间,澳门本地居民大多生活条件不好,街坊邻里守望相助成为必然选择。
记者:后来,社团联合起来成为街总?
吴小丽:到了20世纪80年代,得知澳门将要回归祖国,街坊会成员们认为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如何推动澳门回归,回归后怎样顺利过渡。于是,1983年街总就应运而生,当时大约有20多个街坊会和居民联谊会。在回归筹备阶段,街总深入街坊听取意见,助力起草《基本法》,同时也向社区居民积极宣介如何更好地参与回归工作。
记者:街总是怎样壮大到目前这样的规模?
吴小丽:其实,街总一直以来都是为居民提供服务,团结凝聚街坊和社区的力量,这样的使命从未改变。但我认为回归后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很大转变。
最初街总没有任何资源,大家只是在街上自己做一些不同的服务,比如组织老年人聚会。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是我们自己的政府,我们自己当家作主,因此直接给予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和很多力量,我们逐步向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澳门的社会工作局继续与我们合作,将一些养老服务、托儿服务、社区工作等交给我们的社团来开展和运营。
街坊们看在眼内,感受在心,也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街坊会团队就越来越壮大。不仅街总壮大,整个社会面也是这样。回归的时候,在册社团1739个,现在有近1.2万个,翻了7倍,服务覆盖澳门社会的方方面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年在农历新年前后都会组织一大批义工去探访独居老人,每次我们发起号召的时候,大约1000名义工一天之内就能集合完毕。街坊们相处融洽,关心彼此,这种幸福在澳门很容易感受到,也是我的最大感受。
澳门街总举办爱国情怀系列活动
不仅管得宽,还管得深
在街总社区服务大楼,每天都有专门的车辆接送有需要的老人来到这里的颐骏中心进行日间料理。在这里,失智老人一天之中要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进行起码三次的物理治疗。每一间活动室里,都贴着大写的当天日期,摆放着各种老物件,希望能唤起他们的记忆。
颐骏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业的老年人服务机构。2009年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澳门期间,曾到中心亲切看望。2019年重阳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收到中心长者义工组的30位老人来信后回信,向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和勉励。
“这不仅仅是一家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吴小丽说,政府向我们购买养老服务,因此收费也只是象征性。这种“政府下单、民间服务”的公益新模式,使街总的服务覆盖面很大。
“但我们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创新服务形态。”吴小丽说,因此近年来街总紧跟时代步伐,追随数字化浪潮,将先进的资讯技术融入社区服务。“过去很多人一听‘街坊会’三个字,就觉得它比较老土、传统、保守。我希望大家能改变这种印象。”
记者:去年,街总迎来40岁生日。您作为“掌门人”有什么特别心情?
吴小丽:街总的口号是“多元双向,服务居民,从3岁到100岁都管”,一眨眼过去40年了,这个宗旨是不变的。但我希望我们不仅能管得宽,还能管得新、管得深,紧跟社会时代步伐向前迈进,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比如,我们这几年推出“街坊通”APP,已逐步上线了多项服务,包括电子会员证、活动报名、课程参与、线上支付和资讯推送等功能。其中,电子会员证让会员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各项权益;线上报名和支付功能则提高了参与活动的便利性。“街坊通”还设有多个资讯栏目,为使用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资讯,让他们及时了解社区动态。
通过这样的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街总可以更好地团结坊众,也能有更好的服务效果。
澳门街总组织澳门小学生篮球赛
记者:街总除了“服务”外,还常常“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这与您履职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是不是也有相通之处?
吴小丽:街总是“民众代言人”,从1988年开始,我们就派出代表参与澳门历届的立法会选举,担任议员,并应邀派出骨干出任政府环保、医疗、教育、交通和社会工作等多个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努力为居民维护和争取合理权益。
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我也会积极扮演桥梁的角色,连接中央与澳门的居民,将我在全国两会期间了解到的政策、国家的发展情况带回澳门,让澳门居民了解,同时也将澳门居民的想法反馈给相关部门。
吴小丽作为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
记者:您在香港出生,大学读的是外语专业,是怎样与澳门街总结缘?
吴小丽:我是在暨南大学上学认识了来自澳门的先生。1998年我们结婚,我随先生赴澳门定居。我参加工作时正是澳门回归祖国前夕,我在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当秘书,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庆回归活动。后来在澳门东南学校做行政工作。
回归祖国后,澳门改变最大的是治安,社会稳定带来了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社会服务工作也迎来了机遇。需要力量的街总向我抛来了橄榄枝,我觉得这是个服务澳门社会的机遇。于是,我来到了街总,开始了在澳门从事社会工作的生涯。
背靠祖国,现在澳门发展越来越好,随着福利保障的提高,争当澳门人成为新现象。可以说,没有回归祖国,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澳门成就了我,我也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澳门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色社团服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枝散叶”
2018年,澳门街总走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并设立广东办事处,2019年11月,澳门街总广东办事处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横琴综合服务中心,极具澳门特色的社团服务也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枝散叶”。
“街总在横琴设立了5个服务中心,对琴澳居民的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横琴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文化背景不同,习惯不同。通过街总的平台,居民们在这里互相接触、互相包容,共同为横琴的发展作出贡献,我觉得是很开心的事情。”吴小丽举例,在深合区的社区内,内地居民会教澳门居民普通话、包饺子,澳门居民可以教大家土生葡菜的做法。“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文化交融。”
记者:澳门义工在横琴的工作方式会不会有不同?
吴小丽:因为横琴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内地的、港澳的,甚至有一些海外华人。我们不可能简单套用澳门或内地的工作方式,所以用了一段时间去优化融合。大家都互相学习,寻找一种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作方式。当然,我们也创建了很多培训平台,比如带一些内地的社工来澳门,介绍我们的服务中心,讲解不同的服务方法和技术应该如何应用。另一方面,我们也组织澳门的社工去横琴,了解横琴的工作环境和法律制度。大家互相促进和推动,在横琴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术。
记者:澳门和内地的义工可以如何取长补短呢?
吴小丽:我个人认为澳门这边更注重人文关怀,同理心更强,对待服务对象更为包容,为对方考虑更多,关心度和细致度更深。内地的同事理论水平特别高,能够很快将我们的工作整理成文字,如果建立一些规章制度,或者编写成工具书时,内地同事能力很强。我们两边的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去服务我们的琴澳居民。我们希望推动建立一个大湾区的社会服务工作标准,首先在横琴建立适合的标准,然后再由横琴辐射到整个大湾区。如今我们提供的服务范围已经相当广泛,这是我们现在的目标。
记者:“澳门新街坊”项目在澳门居民中的接受程度怎样?
吴小丽:“澳门新街坊”属于一个比较新型的社区,虽然位于横琴,但它的销售对象主要以澳门居民为主。从它的环境布局来看,它的条件比澳门优越得多,那边空气质量更好,地方更大,配套设施也已经相对完善。比如内地首家澳人子弟学校在今年9月正式开学,澳门街总在“澳门新街坊”设立了长者服务中心,还引进了一批澳门的商户入驻“澳门新街坊”等,适合那些想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澳门居民,或者希望享受更高生活质量的年轻人。
当然,作为一个新的社区,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进步优化,适应新的生活。我相信未来这里会成为大家喜欢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创业的好地方。
澳门新街坊
记者:对澳门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期望呢?
吴小丽:我认为澳门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虽然澳门是一个较小的地方,但我觉得澳门的包容度很大。澳门应该继续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支持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葡语系国家建立联系,更好地服务国家。中央已经赋予横琴作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区域。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政策,我认为非常重要,我相信澳门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澳门新街坊
制片:GDToday记者 王勇幸
采写/脚本 :GDToday记者 张诗雨
视频:GDToday记者 秦少龙 邓颖恒 发自澳门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大湾区之声热评:坚持“一国两制”好制度,澳门这颗“掌上明珠”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8230)人喜欢2024-12-22时政画说丨澳门·典礼
(8227)人喜欢2024-12-22滿月!這座「心願亭」點亮未來驕「澳」
(13228)人喜欢2024-12-22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寄语澳门:实现更好发展 作出更大贡献
(8231)人喜欢2024-12-21圆满结束在澳门的各项活动 习近平离开澳门返回北京
(9930)人喜欢2024-12-21习近平在视察驻澳门部队时强调 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提高履行防务能力 为继续开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9226)人喜欢2024-12-21日月谭天丨这场饱含深情的晚会,触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同一心弦
(8226)人喜欢2024-12-21从习主席这些话里,读懂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8230)人喜欢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