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成就獎」(上圖)及「公益實踐獎」(下圖)獲獎港生合照。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隨着北上求學的港生人數增長,當中湧現出的優秀港生群體亦越來越多。29日,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2024-2025「學術成就獎」「公益實踐獎」項目評獎活動在廣州舉行。主辦方告訴香港文匯報,候選人中博士「含量」越來越高,側面反映北上求學港生水平在提升。獲得「學術成就獎」二等獎、目前在中山大學就讀金融學專業的大四港生張宇軒,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的碩士錄取通知,但因看好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最終選擇留在香港大學繼續深造。亦有港生北上求學期間一直熱心公益,志願服務時長超過1,400小時;還有北上讀藝術的港生,幫助貴州偏遠山區的聽障小女孩出版了攝影集,讓弱勢人群向世界表達出自己的聲音。
據悉,「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2024-2025」由「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主辦,共有5個獎項,涵蓋「國際傳播獎」、「創新創業獎」、「中華文化傳承獎」和是次評出的「學術成就獎」和「公益實踐獎」。本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定於今年5月進行。
港生棄劍橋選港大:看好灣區前景
獲得「學術成就獎」二等獎的港生張宇軒今年就讀大四,放棄了國際上眾多優厚的大學錄取通知,最終選擇在香港大學繼續升學。
「我很想留在大灣區發展,作為金融學生,看到國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全力支持香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希望可以結合自己的專長去作一些貢獻。」張宇軒表示,香港和內地的學生對彼此認知有一點差距,部分內地學生認為香港學生的學術能力較弱,而香港學生則可能覺得內地教育較為「死板」。「作為學術成就獎的獲獎者,希望我們能在兩地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幫助大家消除誤解、增強了解。」
女生助聽障童出書:盼社會多關注
除了學術方面有所成就外,北上求學的港生在公益事業方面的熱忱也同樣令人感動。是次「公益實踐獎」一等獎得主是香港學生譚明麗,目前正就讀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她兩年前到貴州一個偏遠山區做社會實踐調查時,發現了一位「不會說話、只會比劃」的小女孩洲媛。原來洲媛患有先天性聽障,不會說話,但她卻能「無師自通」用相機拍攝影像來表達。「她拍的上千張照片中,有很多角度獨特、十分具有藝術性的照片。」
譚明麗和同學將洲媛拍攝的照片整理成冊,並成功爭取到了香港慈善機構和廣東企業家的資金支持,最終出版了《我的目光清澈》攝影集。洲媛的父親早逝,母親也已改嫁,她和妹妹在鄉下跟爺爺奶奶相依為命。令譚明麗感到安慰的是,這本攝影集出版後,洲媛的生活有所改善。「我已經跟了洲媛的攝影項目兩年多了,雖然自己今年就畢業了,但我會繼續做下去,希望能夠支持到洲媛學會手語、能夠真正和我們表達她的想法的那天。」譚明麗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希望藉這次獲獎鼓勵更多人關注和幫助像洲媛這樣的孩子,讓他們能夠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今屆的參選學生整體質素非常高,當中有好幾位是博士生,他們背景多元,而且都曾參與不同類型的交流、實習或研究計劃。」「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何建宗博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平台只是一個起點,希望能鼓勵更多青年人持續探索、發展所長,並積極回饋社會,成為具備視野、擔當與熱情的新一代香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