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留学生”来了

时间:2024-06-05 19:01:29人气:13461来源: 南方+

■2024海外国潮⑦ 

连日来的早上,汕头潮阳古帅村村民总能见到一群身着同款运动服的马来西亚侨胞在专注练习英歌舞,边上负责教学的是村里的青年英歌队。

马来西亚侨胞专注练习英歌舞。
马来西亚侨胞专注练习英歌舞。

6名侨胞组成的英歌舞考察团来自大马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

12年前,汕头市英歌舞团首次“出海”前往马来西亚表演,在当地侨胞心中种下了一颗英歌“种子”。

如今,“种子”再次发芽,这群越洋而来的“发烧友”,希望通过到英歌舞故乡“留学”,将其带回马来西亚发扬光大

2024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多年来,华侨华人是中马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有力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已有多项起源于中华文化的“非遗”在当地转化发展,不断壮大。

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来汕头进行英歌舞学习。

马来西亚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来汕头进行英歌舞学习。

 

大马“小潮汕”派来英歌学习团

钟凯宏是此次英歌舞考察团里年纪最小的一个。11岁的他在汕头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儿童节——学习3支风格不同的潮阳英歌队技艺。

11岁的钟凯宏练习英歌舞。
11岁的钟凯宏练习英歌舞。

上午3个小时的训练后,钟凯宏额头泛出一层细汗。因4岁开始习武,钟凯宏具有良好的武术功底,能在几天时间内掌握英歌基本槌法。

钟凯宏具有良好的武术功底。

钟凯宏具有良好的武术功底。

考察团成员都会讲一口地道的普通话,有的甚至能讲潮汕话,如祖籍广东丰顺的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主任罗培文。

约10年前,罗培文第一次来潮汕,踏上父辈口中时常提及的地方,她心中生发出一种亲切感。

和许多海外华人一样,亲切感不仅来自老一辈的口口相传,还来自柔佛州与潮汕两地的深厚渊源。

新山市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和南方门户,曾有别名“小潮汕”——当年大量潮州人曾参与对此地的早期开拓并安居在此,因此潮籍人士占了新山人口的很大比例,他们同时将潮人的生活方式带到此地。

每年农历正月新山柔佛古庙都会举行庙会,在罗培文的记忆中,这场热闹的“营老爷”是一次与潮汕文化联结的重要时刻。

当地和潮汕官方亦重视和积极推动民间的联系。

早在2011年,汕头市与新山市就缔结友好交流城市关系,约定在文化、旅游、经济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翌年,汕头市英歌舞团首次“出海”表演,进行演出的是潮阳后溪英歌队。

近来,英歌舞火热“出圈”,马来西亚华人再次感受到这波文化热浪,希望能在当地建立一支英歌队。带着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在潮州会馆、中马文化学者和潮阳当地的支持下,考察团开始了此次文化寻根之旅。

罗培文认为这是一种缘分,现任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则将此次交流视为缘分的延续。

林芳武在2012年跟随团队前往新山市表演英歌舞。这次,能在自己家乡迎接马来西亚客人让他欣喜又自豪。

不拘一格 3支潮阳英歌队融合教学

英歌舞的槌法、阵型、背鼓和脸谱,是考察团此次学习的主要内容。

6月1日,在汕头潮阳后溪文化大楼里,林芳武用上半个小时,在舞者脸上绘制一张黑白相交映的脸谱。

潮阳后溪英歌队给考察团画上英歌舞脸谱。
潮阳后溪英歌队给考察团画上英歌舞脸谱。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潮阳后溪英歌队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脸谱绘制技艺。

林芳武为考察团成员王应理画上了“双鞭”呼延灼的脸谱。白色颜料打底,辅以黑色纹络,额头处绘着一条细长的“鞭子”。

在前一天下午,林芳武还给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教练曾文达绘制时迁一角的脸谱。这一次,除了白色颜料打底,黑色颜料勾勒眉眼之外,跃然其上的还有一条黄黑相间的“蛇”。

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教考察团绘制脸谱。
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教考察团绘制脸谱。

上午时间段,潮阳古帅青年英歌队则教授队形及槌法。该英歌队由陈赛明、陈赛峰两兄弟加入改良创新动作步法。

为了让考察团在更短时间内记住步法、队形,英歌队队员用粉笔在地面画上“七星步”步法路线图。“他们有武术基础,也愿意耐下性子学,学得很快。”陈赛峰说。

潮阳古帅青年英歌队教考察团成员英歌舞步伐。
潮阳古帅青年英歌队教考察团成员英歌舞步伐。

第一次体验英歌舞,除了英歌舞表演本身震慑人心之外,其数百年历史渊源也值得每个学习者深入体味。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武术团总教练杜华说,他们希望将来能组建马来西亚首支英歌舞队,将英歌舞与武术相结合,因此学得尤其投入。

郑一见是此次活动的推动者之一,这名年轻的“95后”潮汕年轻人一直关注潮汕文化。他希望考察团能够在了解英歌舞的特色和历史后,将它们讲给更多的海外华人听。

潮阳忠精英歌队队长陈振建向考察团讲解英歌舞文化。郑一见 摄
潮阳忠精英歌队队长陈振建向考察团讲解英歌舞文化。郑一见 摄

因有着演奏二十四节令鼓的基础,王应理着重学习斗鼓。

“跨马步稳住重心,要边掌握鼓的节奏边跳动,这有难度。”潮阳忠精英歌队“00后”队员郑光延双腿跨马步,肩膀灵活摆动敲击着腰前的鼓点,为考察团示范动作。

潮阳古帅青年英歌队教考察团成员英歌舞技艺。
潮阳古帅青年英歌队教考察团成员英歌舞技艺。

让英歌舞在其他国家在地化,并不意味着要发展出某支英歌队伍的海外分队,因此这一次选择请3支不同流派的队伍进行联合教学。”活动推动者之一,华南师范大学讲师、潮汕历史文化学者陈椰解释。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文化遗产公益法律中心主任、非遗保护专家邓尧也参与记录了此次考察团的英歌舞学习之旅。

他认为,这次交流学习,让更多海外华人看到了在海外组建正宗英歌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英歌舞或会成为下一个二十四节令鼓

“我们是非营利性队伍。”潮阳忠精英歌队队长陈振建在采访中反复提及。

潮阳忠精英歌队依托当地的双忠行祠建立,尽管队伍也曾面临着人员流失,但仍有100多名队员坚守

陈椰认为,英歌队对优良传统的坚守以及对于信俗的敬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有力的约束作用,也让队员们更加团结。

英歌舞考察团与潮阳忠精英歌队合影。郑一见 摄
英歌舞考察团与潮阳忠精英歌队合影。郑一见 摄

邓尧指出,海外英歌传承人需正确理解英歌的形式和内涵,规范地向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表演、传习、推广英歌舞

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中华文化扬帆出海、落地生根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马来西亚的国家级和世界级非遗中,有多个项目来自大马华人对母国文化的传承创新。

其中,作为中华文化海外发展创新之花的二十四节令鼓,正是大马华人的杰作。如今它已传播到新加坡、泰国、印尼、美国等国,并在2009年被列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会否成为下一个二十四节令鼓,经过传播创新成为下一个在海外大受欢迎的世界“非遗”项目?

这无疑令人遐想。

和英歌舞在泰国传播发展一样,二十四节令鼓目前也主要在校园内传播。

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之一、曾获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物奖”的大马华人陈再藩认为,英歌舞如果能和二十四节令鼓一样,在海外校园里广泛传播,将有可能逐步成为全球化的文化。

英歌舞考察团与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合影。郑一见 摄
英歌舞考察团与潮阳后溪英歌队队长林芳武合影。郑一见 摄

陈再藩也是此次考察团来潮阳学习英歌舞的推动者之一。他说:“与二十四节令鼓一样,英歌舞既是健身活动,又具有表演性质和仪式感,很适合在一些庆典或活动开幕式演出,发挥空间很大。”

陈再藩认为,需要把槌法、阵型、背鼓等规范化、教材化,一开始服饰和脸谱不用太复杂,先让更多人参与起来。

【策划】罗彦军 胡念飞

【统筹】林旭娜

【文字】南方+记者 杨琼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拍摄】南方+记者 杨琼(除署名外)

【海报】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