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特学中文,以“实力”为它“代言” | 深度直击中东中文热

时间:2024-11-07 00:38:16人气:13302来源: 南亚在线

进入10月下旬,沙特第二大城市和重要金融中心吉达依然热浪滚滚,阿比拉一早到达上班的语言学校,开始了一名中文教育推广者充实的一天。

作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中文系第一届学生,阿比拉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她是2022年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的中文学习者之一。

“习主席的复信极大地激励了我们,两年来,我发现身边热爱中文的年轻人越发多了起来。”阿比拉说。

阿比拉接受记者采访。南方+记者 林旭娜 摄

阿比拉接受记者采访。南方+记者 林旭娜 摄

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中沙关系全面发展,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扩大,漫步在沙特各大城市里,许多地方都能遇到用中文“你好”“欢迎”打招呼的沙特人。

在积极的预期下,学习中文正成为沙特年轻人的新时尚。

“未来语言”:

年轻人相信,学中文将赢得未来

在沙特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记者见到机场工作人员萨拉,她的主要职责是为中国旅客提供翻译服务。

“你好!欢迎来到沙特阿拉伯!”说着标准普通话的萨拉是“90后”,她从达曼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沙特国王大学中文专业继续深造。

沙特首都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里,中文成为标识语言之一。

沙特首都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里,中文成为标识语言之一。

几年前,在沙特很难找到学习中文的地方,只有沙特国王大学于2009年起开设了中文专业。“现在沙特国王大学中文系学生有200多人,开设中文系的高校近年来迅速增多。”萨拉说。

据沙特媒体报道,目前该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有沙特国王大学、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努拉公主大学、吉达大学,苏尔坦亲王大学的中文课程也开展到第三个学期,还有多所大学开设了中国经济、法律等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需求。

阿比拉告诉记者,中文系女班在她入学时有学生14名,男班学生不到10名,但最新一个年级人数已增加几倍,两个女班各有24人,两个男班各有20人。

她工作的吉达智慧宫中文教育学院也是去年9月才正式运营,不过,眼下这所语言学习机构已实现所收学费对教师薪资的全覆盖。

在吉达智慧宫中文教育学院,来自中国的老师给孩子们上中文培训课。

在吉达智慧宫中文教育学院,来自中国的老师给孩子们上中文培训课。

今年8月底,在沙特、中国两国教育部的共同组织下,175名中国教师抵达沙特并分赴5个城市的中学执教,这标志着沙特将中文纳入该国中小学课程体系政策正式落地推行

学生可以从小学习中文,让萨拉和阿比拉都感到振奋。在沙特,中文作为一种职业技能获得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当我用中文跟中国旅客说话,他们都开心地邀请我到中国玩。”萨拉说,入境的中国旅客都很友善,富有感染力,她不少同事也想学中文。

多名受访的中文系毕业生告诉记者,沙特需要掌握中文的岗位正在增多,就算工作上不需要直接用到中文,懂中文也会成为显著优势

以阿比拉为例,在她联系较频繁的中文系同学中就有6名从事与中文相关工作,她们分别在哈里德国王大学教书、在吉达机场工作、从事电影翻译、在洲际酒店从事服务中国旅客相关事务、在私立高中当中文老师、在旅游公司上班。

阿比拉相信,中文是未来的语言

1991年出生的胡达也有类似的想法,她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喜欢中国,并决心学好中文。

胡达整理中文教材。

胡达整理中文教材。

10年前,胡达在互联网上认识了一个中国女孩,两人通过打字和视频聊天方式结对学习。现在,胡达能讲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5级,计划明年到中国留学。

“我的家乡麦地那目前没有中文教师,这也是我来利雅得的原因。”胡达说,她此前在一所国际学校教中文,现在在中文培训学校负责招生、翻译工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语言水平。现在,读二年级的侄女在她影响下也开始学习中文。

胡达(右)与同事交流。

胡达(右)与同事交流。

胡达的同事拉格达今年毕业于努拉公主大学中文专业,大学时两次游历中国,学习中文让她拥有更多参与中沙文化交流的机会,因此她极力劝说双胞胎妹妹也学习中文。

“利用业余时间到机构学习中文的人不少,既有中文系学生补课,也有上班族进修,会中文的求职者收入可以提高20%—30%。”擅长中文的胡达和拉格达常成为学生请教的对象。

作为中东第一大经济体,沙特很“年轻”,70%左右人口在35岁以下,就业需求强劲。实实在在互惠是双方推进语言互通的内生动力。

“越早越好”:

期望讲中文家庭能接受孩子寄宿

班得瑞今年5岁,是吉达智慧宫中文教育学院最小的学生,她和哥哥姐姐4人一起在这里学习中文。

班得瑞学写汉字“中”。

班得瑞学写汉字“中”。

他们的爸爸哲马里·哈里德是一名文艺工作者,2010年带领沙特文艺团体在上海世博会现场演出,对中国十分了解。

哲马里·哈里德与妻子十分热衷于让孩子学习中文。早在2011年他便意识到中文将越来越重要,开始热心建议朋友们学中文,甚至一度打算将孩子送到讲中文的家庭寄宿。

“沙特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推进速度非常之快。”哲马里·哈里德评价,“国家很有远见,因为中文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我相信中国故事会成为世界故事”。

他认为孩子掌握中文,未来的路会更宽。“我有一个朋友曾外派中国,所以中文很好,现在他学成归来在大企业工作。”哲马里·哈里德十分感谢两国政府对中文教育的共同推动。

“语言学得越早越好,阿拉伯语有一句谚语,‘小时候学习语言就好像在石头上雕刻’。现在因为师资限制只能从初一学生开始,但我希望我较小的孩子有机会从一年级开始系统学习。”哲马里·哈里德说。

“放眼未来,现在正是沙特人学习中文的最好时机。”哲马里·哈里德打算在作品中融进一些中文元素,吸引更多人关注中文学习,“我还期望讲中文的家庭可以接受孩子寄宿”。

中文老师(最左、最右)与哲马里﹒哈里德一家合影。

中文老师(最左、最右)与哲马里﹒哈里德一家合影。

一年来,用阿拉伯语从事中文教育的博士生杨瑞琴在工作中遇见许多全家一起学中文的案例。一名公立学校教师自己先在机构学习,回家再教女儿,一段时间后她给女儿也报了名。杨瑞琴还认识一名全职妈妈,带着2个年幼的小孩到利雅得租房求学。

在中国住过9年的约瑟夫(中文名“小黑”)则以“实力”成为朋友圈的“中文代言人”。

小黑毕业于中国江南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已有14个朋友留学中国,小黑的哥哥也曾留学中国,妹妹在吉达大学中文专业学习3年后就职于沙特投资部。现在,小黑的女儿也开始学习中文。

“时不我待”:

中沙关系向好,“中国”话题高热

在沙特“2030愿景”下,“开放”成为接受采访的年轻沙特人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越来越多精通科技、热衷于参与国际贸易的沙特人已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给予他们的机遇。

很多人甚至可以用‘时不我待’来形容。”沙特智慧宫中文教育学院创始人、人类学博士马永亮认为,这也是当前的沙特中文学习者大多十分勤奋的原因。

“沙特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尤其是随着‘2030愿景’的推进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叠加中沙关系持续向好等积极因素,大家对学习中文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不仅是因为语言的需求增加,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阿普杜勒·阿齐兹·沙巴尼(中文名“肖邦”)分析了当前中文热、中国话题热的根本原因。

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阿普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手拿着中文词卡,上面写着“愉快”二字与他的笑容相互呼应。

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阿普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手拿着中文词卡,上面写着“愉快”二字与他的笑容相互呼应。

“2011年我登上去中国的飞机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中国了解有限,我问自己为什么去中国。2018年当我回沙特时,我问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中国。”肖邦笑着说。

“现在很多普通人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国,经常有阿拉伯语媒体联系我,希望我分析或介绍中国。”肖邦认为,随着中国在各个方面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沙中关系持续向好,有关中国的话题受到关注是正常现象。“生意人认为广东市场大,制造业强,一些沙特网红马上跑到广州拍视频。”

“时不我待”的心情也出现在小黑这样的企业界人士身上。他正以全副精力投入到与中国的贸易中,专门从中国聘请了员工,涉及行业包括娱乐、清关物流、电影、建材等多个领域,并代理中国公司在沙特注册的业务。

马永亮在沙特创业2年来认识了许多愿意为学习中文付出的年轻人。

他的一名学生穆罕默德·艾勒欧麦尔想成为一名成功商人,为此一直研究华为等企业的成功模式。为了学中文,他每周有3天要驱车4个小时从卡西姆市赶到利雅得。

近来,当地政府和很多知名企业也十分重视中文培训和中文人才培养,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沙特阿美石油等大型企业均引入了中文培训项目。

不少中资企业也尝试为外籍员工开设中文培训课程。在中国港湾中东区域管理中心,每逢周一、周四中午12:40,来自不同岗位外籍员工都会利用午休时间学习一个小时,他们的中文老师来自孔子学院。

在中国港湾中东区域管理中心外籍员工开设中文培训课程。

在中国港湾中东区域管理中心外籍员工开设中文培训课程。

“学习中文不但可以在知识上提升自己,还可以更好了解公司的文化,融入到工作中。”中国港湾员工、沙特人奈夫说。

“因为喜欢”:

对文化的认同是学习语言的动力

“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还携带着文化内容。”小黑说,对文化的认同是学习语言的动力,而学习语言可以更好理解彼此的文化,促进双方往来

小黑的朋友、沙特研究与知识交流中心研究员班达尔(中文名“王波”)是一名知识渊博的中国事务研究专家,他的同事中还有4人精通中文。

王波(左)和小黑(右)。

王波(左)和小黑(右)。

王波于2006年公派郑州大学学习西医,因为喜欢中文,他通过游历中国、阅读中文报纸、与街坊聊天等进行深度学习。

王波认为,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当其时。在他看来,长期以来中国和沙特都友好往来,有着千年的友谊,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让中阿文明交融互利,中国瓷器、造纸术、印刷术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互学互鉴,且两国民众都重视家庭观念和传统价值,很容易产生共鸣

因为喜欢,王波毕业刚回沙特时开了一家中医馆,并引进中国医师,提供艾灸、针灸等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可惜当时了解的人太少,中医馆最终关门。

“现在的环境才合适。”王波感慨。

在吉达大学中文系上学的盲人学生艾哈迈德梦想到中国留学,他的梦想是成为翻译家,为中阿文化、教育、经贸交流竭尽全力。

艾哈迈德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诗人、文学、孔孟思想等都颇有心得。因为HSK没有盲文,他考试时需要监考老师帮助读题,但他一直知难而进。

今年12月,胡达也打算开始申请中国的大学,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中国朋友寄来的春联,桌子上则是自己亲手钩织的中国娃娃玩偶。

胡达桌子上是自己亲手钩织的中国娃娃玩偶。

胡达桌子上是自己亲手钩织的中国娃娃玩偶。

“我真的超级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包括《琅琊榜》《步步惊心》等流行文化。”胡达由衷地说。

与阿比拉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中文系的艾哈迈德·苏莱曼也是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的沙特中文学习者。今年9月他到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继续学习语言,为攻读研究生作准备。

当记者问起他学习中文的缘由时,他秒回:“因为喜欢。”

☆记者观察

网络“新三样”助推中国文化“出海”

接受访谈的沙特年轻人对中国流行文化的熟悉让人印象深刻。

过去几年,随着网文、网游、网剧等“新三样”大量涌现,借助与世界不断增强的数字联系,中国流行文化变得更有显示度,也容易被获取,受到全球观众青睐

家住吉达的高中毕业生塔拉(中文名“田甜”)十分看好中国的汽车工程和设计,正在努力学习中文为留学做准备。她喜欢看中国电视剧,玩《原神》手游,还用毛线钩织出剧里的网红公仔。

作为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沙特赛区决赛冠军,阿比拉5岁时观看了中国武术,随之着迷,由此爱上中文。

来自麦地那的胡达是中国文化爱好者,通过看剧、听中国小说学习中文,能连续说出一连串中国明星和网红。她的朋友gufran(中文名“高方”)因为特别喜欢一个年轻明星,至今坚持学习中文4年多。

在利雅得苏尔坦亲王大学,大三学生阿卜杜拉赫(中文名“韩从天”)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我不是黄蓉》等流行歌,他的几个同学也各有自己喜欢的中国剧。

流行文化很好地帮助语言学习者跨越障碍,也开辟了一条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渠道,而社交平台的活跃进一步提升了流行文化的传播率和抵达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流行文化很多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既有助于引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认可和共鸣,也传播了中华多彩文化

期待借助技术的翅膀,中外年轻人实现更多跨文化的交流融合。

1

采写:南方+记者 林旭娜 王瑾 彭奕菲 辛腾旋

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苏韵桦(除署名外)

设计:莫迪 麦瑜瑜

总策划:黄灿

总统筹:徐林 陈志

统筹:孙朝阳 罗彦军 王海军

执行:林旭娜 王瑾 张由琼

出品:南方日报要闻编辑部 视觉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