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創科啟示錄|「最強大腦」領軍 百萬高才列陣

时间:2024-10-30 21:44:00人气:13387来源: 香港文匯報

科研工作者構成了廣東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圖為香港青年創業者和同事在中山的實驗室做實驗。(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黃寶儀、李望賢、毛麗娟、郭若溪廣州、深圳報道)「東西南北中,創新創業來廣東!」廣東正逐步搭建其穩固的人才金字塔體系,以各領域領軍科創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引領,數百萬科研和技術人員為中堅,共同構成廣東科技創新澎湃的動力源。這背後是廣東築巢引鳳,不斷深化改革為科技人才鬆綁,並為其解決後顧之憂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為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廣東扎實推進戰略人才鍛造工程、人才培養強基工程、人才引進提質工程、人才體制改革工程以及人才生態優化工程,引進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積極營造培養人才的土壤,自主培養出大量高端人才,推動廣東人才金字塔實現「塔尖更高、塔身更強、塔基更實」。

廣東的人才金字塔頂層由「兩院」院士組成,目前全職在粵的「兩院」院士已達到193人。「院士可以說是站在科研金字塔塔尖的人、各領域技術創新的領軍人物,既能引領當地科技產業創新,也能帶動高水平人才、項目聚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高天明認為,廣東的院士數量顯著增加,得益於其經濟基礎、科研能力以及靈活的政策支持。
廣東強化人才自主培養力度,完善人才引進流動機制,聚集了越來越多優秀科技人才。(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攝)

全身心投入科研賦予較大「話事權」

廣東人才金字塔的中堅力量則是龐大的科研隊伍。目前,廣東省研發人員數量已達135萬人,居全國首位。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接近1,00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接近百萬。這些科研工作者構成了廣東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

「90後」廖礦標從美國常春籐大學完成博士深造後歸國,目前在廣州國家實驗室從事人工智能與化學交叉學科的研究。他同時還是廣州標智未來科學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公司專注於AI與化學融合,利用數據驅動技術推動化學領域創新。「廣東城市為科技人才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和尊重。」廖礦標說,「政府以及各類對接人員都非常尊重我們,並提供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諸多便利,使我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業中。」

對科研人員的尊重,一方面體現在賦予較大的「話事權」上。10月1日正式實施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明確提出要賦予科技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條例特別提及,科研人員除了做基礎研究,還能通過產業化實現科技創新。用人單位應當為科技人才提供開展科研工作所需的啟動資金、儀器設備、場地、科研助理等基本條件。
廣東省研發人員數量已達135萬人,居全國首位。圖為一家科技企業在洽談會上介紹其技術。(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攝)

子女教育有安排港才北上住行無憂

「我們引進一些高層次人才時,他們問的第一個問題並不是科研話題,而是他們的孩子可以在哪裏上學,他們的配偶能不能在東莞找到工作。」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說道,「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有包括教育、衞生、交通等在內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去進行保障。廣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給予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我們是舉家搬過來中山的!」出生於佛山、成長於香港、求學於美國的香港青年潘洪輝,十多年前決定回國發展。從創業初期只有寥寥5名員工的小公司,到今天成長為高速發展的全球化生物技術公司,潘洪輝說這一切都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完善的科創配套政策,為他提供施展才華舞台空間的同時,也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後顧之憂。

2018年,潘洪輝創立了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選擇中山,因為這裏緊挨着澳門和香港,對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很有幫助。另一個原因,則是大灣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後,各種科創、人才配套政策措施日臻完善,「我在這裏享受過人才公寓的便利,也享受了購房津貼補助,這裏對於引進人才的子女教育也做了細緻安排,對於初來乍到的創業者來說,確實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

潘洪輝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東為科創人才提供涉及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便利措施,如今他在內地有醫保,作為港人還可以直接填表申請換內地車牌,自己的孩子也可以享受相關便利快速往返於粵港之間,可以說衣食住行都無後顧之憂。

人才補貼政策多激勵年輕人投身科研

在廣東,像潘洪輝這樣的認為「入股」不虧的高層次人才還有很多。近年,廣東設立廣東省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整合了20個部門職能,為來粵科研工作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提供26項「一站式」政務服務,並重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港等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推動廣東省人才優粵卡等政策落實,全鏈條精細化為人才服務。

過去十年,廣東的研發人員數量從2013年的65.24萬人增長至2023年的135萬人,穩居全國第一,科技創新活力不斷增強。而45歲及以下的研發人員在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中的比例達到50%,年輕的科技人才不斷湧現。

廣州雲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茂強,同時是廣州市優秀軟件人才、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庫專家。他指出,這與內地的職業資格考試和政府補貼制度有直接關係。內地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政策相對完善,不僅提供職稱考試等職業發展路徑,還為達到相應級別的人才提供補貼,這激勵了大量年輕人投身科研領域。

落戶安居有保障穗籌建國際人才小區

廣東人才高地的宏偉建設藍圖,不僅在橫向層面廣泛覆蓋各產業領域,還在縱向層面向上突圍與向下扎根。向上,廣東積極向全球高層次人才拋出橄欖枝,提升國際化人才的聚集效應;向下,廣東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推動他們在基層扎根,帶動更多本土人才成長,形成上下貫通的人才梯隊。

近日正式公布的《廣州活力創新軸總體規劃》專門提出,將以青年友好、人才友好為目標,建設10處青年人才小區、11處粵港澳或國際人才小區、5處科學家小區,積極為各類人才落戶安居、就業創業、研發攻關、展示推廣等構建全周期、定製化高質量服務,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針對國際及港澳科技頂尖人才,將着重滿足出入境便利、科研經費(包括科研財政資金過境免稅等)、團隊支持等需求,加快推進國際化小區建設。

高等教育先行把「人才鏈」建在「產業鏈」上

高等教育是科技、人才的關鍵連結點。近年來,廣東高校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着力培養跨學科人才,提供研究性、國際化學習的機會,把「人才鏈」建在「產業鏈」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超常規培養拔尖創新和行業領軍人才。

「海洋戰略是國家的發展重心之一,希望可以通過學習海洋工程,為國家在建設海洋強國上作貢獻。」華南理工大學2024級新生鍾逸婷所在的智能海洋裝備專業,在內地高校中屬於首次開設,今年首次招生。作為「吃螃蟹」的20名本科新生之一,她與同學們走進創新工場體驗「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課程,對未來充滿期待。

智能海洋裝備、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是華工着眼提高創新能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的縮影。近年來,該校實施「人才培養一流行動」,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華工模式」,為國家和大灣區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輸送高層次人才。

今年8月,南方醫科大學成立了全省首個空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以南醫大完備的醫學體系和多學科交叉的科研優勢為基礎,針對制約空天飛行的主要生物醫學問題,開展空天醫學工程基礎與應用研究等。南醫大黨委書記張玉潤表示,南醫大以深入推進學校「大灣區戰略」為抓手,打造「人才支撐+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過程科研創新生態鏈,打破科研和產業孵化的時間和空間壁壘,積極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

推動城市發展解決產業難題

在深圳,最近10年間,政府大手筆投入、高水平設置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多所高校。如今,深圳高校有6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4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作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典範,港中大(深圳)歷經10年發展,已經成為深圳探索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亮點。學校實行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機制,立足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需求,規劃建設的經濟金融、計算機數據科學、材料化學、生物醫學4個學科群已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學校採用「9+3」的薪酬制度,鼓勵教授在學校不發薪水的3個月,到企業去,到產業前沿去。「一所學校如果不跟當地的經濟、社會發生鏈接,社會為什麼要支持你?我們的教授去到企業裏,這就推動了學校跟社會的緊密結合,共同來推動城市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說,港中大(深圳)的科研也是積極服務產業,解決產業難題。目前,學校已開展橫向合作超過200項,其中與華為、京東、騰訊等知名企業成立了20多個聯合實驗室。

特稿|低成本創業空間有助起步內地來港創業者盼港引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饒陽之是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他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充足的資本,對於科技創業者來說是巨大的機遇。香港推出了「優才計劃」等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來港創業和發展。「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也在了解香港的發展機會。」他笑說。

一場活動中,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才在相互傾談。(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攝)

多項福利補貼降低負擔

然而,饒陽之也指出,對於創業者來說,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創業成本會讓香港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他提到:「在香港,物價和租金都比較高,創業者在初期很難維持生計。」他表示,創業早期階段通常是很少盈利的,創業者需要不斷募集資金,尋找投資。而在香港這樣一個高成本的城市,初創企業很難負擔員工工資、辦公場所租賃等費用。

「香港政府可以考慮為個人提供更多的辦公場所補貼或低價租賃環境,以幫助創業者降低初期運營成本。」饒陽之認為,這樣的措施能夠有效緩解創業者的壓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業。他還進一步指出,廣東在創業支持政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提供免費辦公區、人才補貼、住房補貼等多項福利,降低了創業者的負擔。在這方面香港完全可以借鑒廣東的成功經驗。

「深圳有很多『蚊型』的小型辦公場所,租金極低,甚至可以僅用作企業登記地址,整體成本非常低。」饒陽之指出,香港完全可以打造類似這樣的低成本創業空間,利用其發達的金融市場吸引更多初創企業。

完善配套方能留住人才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也認為,從長遠來說,要真正吸引並留住高端人才,香港仍有進步空間。首先,目前高端科技人才來港往往面臨高昂的居住成本壓力,香港需要加快推進房地產業轉型,建設更多人才公寓。其次,香港還需完善高端人才子女教育、醫療等配套,為科技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生活服務。此外,在科研項目資助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發布針對高端人才的專項課題和研究項目,這樣能夠更好地吸引全球頂尖的科研人員等高端創新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