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Ⅱ|香港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香港制造”焕发“新”生机

时间:2024-11-01 12:38:26人气:12393来源: 南方+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在这份以“齐改革同发展,惠民生建未来”为主题的施政报告中,李家超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新增长点,并提出要设立规模100亿港元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他说,目前香港研发总开支占本地经济生产总值的1.07%,展望未来,希望市场上会有四倍于政府所投入的开支用于研发。

如今,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和机遇,香港如何形成新的自身优势,再次以己之长,贡献国家之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以下简称“生产力局”)陈祖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香港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智能微工厂’创新发展模式将成为香港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生产力局成立于1967年,为香港法定机构之一,旨在通过创新技术与方案等,驱动企业发展与产业增值,从而助力加速香港新型工业化进展。现任主席陈祖恒于2022年获委任,并于今年7月续任。他同时也是一位资深工业家,并代表纺织及制衣界,担任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陈祖恒认为,要促进香港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并紧密整合香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与大湾区整体供应链。“我们的目标是借助技术创新和智能转型来增强大湾区各城市产业的竞争实力,助力解决实际挑战,推动产业升级及转型。同时,这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工作效率,还将强化大湾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香港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

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工厂” 

火炭,上世纪60—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风头一时无两。“那时隔步见厂,工厦内汇集了电子厂、塑料制品厂、纺纱厂、制衣厂……”顺着陈祖恒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街边一栋栋工业大厦集合各式厂房,垂直向上发展。它们不仅是香港工业历史的见证者,更为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祖恒出身于香港一个以制衣闻名的家族,家中经营的联泰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制造”的代表企业之一,由他的父亲陈启泰创立于1965年——“香港制造”的黄金年代。深耕纺织制衣业20余年,陈祖恒见证了香港工业从辉煌走向衰落,“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香港经济转型,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香港厂商北上,原有的工厦也因而闲置。”

根据香港统计处数据,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工业制造业大概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30%,如今仅占1.07%。

近年来,在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促进经济多元发展等诉求之下,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底公布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其中明确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2023年7月,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心在香港成立,为企业提供最合适的创新科技方案,同时扩大新型工业化人才库以应对产业所需,助力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各项政策的激励下,一批“香港制造”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在老工厦内焕发新生机。

“香港电子制造服务商PDSTE是由几位电路板业的资深专家创立,就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高端电子产品的工业公司。”在陈祖恒的带领下,我们来到PDSTE位于火炭某工业大厦内的电子加工厂。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厂房面积不大,却设立了一条完整的智能生产线,从生产到质检,所有工序一应俱全。

香港电子制造服务商PDSTE工厂

“与内地工厂相比,我们2500多平方呎(约232平方米)的厂房面积的确不大,所以我们选择发展高端精细的产品制造,向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PDSTE创办人兼市场部总监邓咏诗介绍说,PDSTE的优势是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电子产品的电路板,生产转线速度快,非常适合初创企业“试水”自己的产品。

邓咏诗说,内地的同行可能更加偏向于对单一电路板款式进行量产,深圳的大厂有时候一天也只生产一个款,适合生产设计较后的阶段。而PDSTE的生产模式属于“款多量少”,当电子产品需要升级转型的时候,他们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设计电路板,再实时生产,有时候一天可以设计生产三个款式,一个月普遍可以生产20—30个型号。

PDSTE创办人兼市场部总监邓咏诗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PDSTE两条生产线已经饱和,如何扩大产能也成为PDSTE未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邓咏诗告诉我们,PDSTE计划与生产力局合作,生产力局将替PDSTE制定智能化生产线的技术规格,提供生产线的布局方案,设计高度自动化系统结合传感器与工业物联网(IIoT)智能生产线,届时产能不仅能增加150%,更能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效率。

“香港寸土寸金,上世纪我们发展工业的最优解是‘工业上楼’。如今,像PDSTE这类的‘智能微工厂’更有望成为香港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陈祖恒说。

记者:我们能否认为,生产力局伴随着香港工业的发展?

陈祖恒:生产力局的全称是“生产力促进局”,从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是随着香港当时的工业发展而设。上世纪60年代,香港制造业发展强劲,工业模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附加值行业,如成衣、玩具、塑料花、塑料手表等产品。当时,生产力局的使命就是从引进新机器、改造模具等不同角度,帮助本地工厂进一步提升生产力。

一路走到今天,生产力局已经运行了57年。我们始终在不同时期寻找行业的发展潜力和痛点,解决问题后,令行业得以起飞,这是我们的文化。

然而,解决了技术问题并不代表工厂就能够立即使用,所以我们还会从三个方面提供支持:第一,技术支持;第二,人员培训;第三,帮助厂家配对合适的特区政府资助计划,以提升生产力。

香港生产力局汽车科技研发中心

记者:在“再工业化”的基础上,特区政府也明确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生产力局有哪些具体措施来配合特区政府的政策?

陈祖恒:行政长官李家超曾在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工业的发展应当得到加强和加速。为此,特区政府推出了“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该计划采取了“1”(政府)对“2”(企业)的配对资助方式,帮助企业在香港设立一条智能生产线。政府的最高资助额度可达1500万港元,这意味着如果一间公司拿出3000万港元,政府将会匹配1500万港元,共计4500万港元用于开设工厂。生产力局正积极协助业界申请该计划。我们会审视企业的产品是否适合在香港生产,或者他们已经在香港有生产线,从而帮助他们将其转变为智能化生产——这也是新型工业化的意义所在。

记者:一些企业在考虑是否于香港设立生产线时,会受到土地成本高昂、人工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制约。对于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您有何见解?

陈祖恒:大家常说香港要推动什么样的生产模式?我的答案就是“智能微工厂”。“智能微工厂”的意思是要因地制宜,考虑如何克服空间狭小等问题。比如这一部可以3D打印毛衫的自动化机器,只需要提前在电脑里设定好款式,就可以打印出来一件完整的衣服。以前我们需要多个工序和多名工人来完成一件衣服的生产,而现在一个工人可以看管几台这样的机器甚至是整个车间。这类机器还可以满足小批量、定制款的个性化生产方案,非常适合在香港进行。

这些“智能微工厂”采用先进的智能生产技术和系统来实现高度灵活的生产方式,例如会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去控制营运,形成智能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聚焦于高增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领域。

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在港落地

今年9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与工信部签署《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作协议》。协议旨在支持香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双方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地优势产业合作和共同发展。

李家超在合作协议的签署仪式致辞时表示,特区政府正从四大方向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政产学研投五个领域的高效协作、完善创科产业链和供应链。

就在协议签署两个月前,香港首个“新质生产力展馆”在生产力大楼正式开幕。展馆展示了香港及整个大湾区国际领先的先进制造和智能生产线的成功案例,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香港、内地与国际在政、产、学、研各领域的深入交流合作,展现“香港有工业”和“香港制造”的新时代。

今年7月,香港首个“新质生产力展馆”在生产力大楼正式开幕。

展馆内介绍了大量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大湾区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还设有“智能微工厂”,展示通过采用高端智能生产技术,实现高度灵活的生产模式,提升生产弹性和空间使用效率。

陈祖恒在当天的活动上表示,过去几年,生产力局接触超过4.7万家本地中小企业,向其介绍特区政府资助、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智能生产线的机遇。

此外,生产力局的项目在过去两年获得超过200个奖项,当中包括被誉为“科研界奥斯卡”的“爱迪生奖”及“百大科技研发奖”。为了促进创科人才库的发展,生产力局去年提供超过1000项培训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0000人,令业界人士掌握科技新发展,为业界注入新思维、引发新意念。

“生产力局希望通过新展馆让市民和企业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未来,生产力局将继续以先进技术、未来人才培训及政府资助计划等,全方位支持企业。”陈祖恒补充道。

记者: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新质生产力指的是我们需要有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生产模式。我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手段,实现生产方式的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它强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不应该局限于我们自身的产品,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生产力都有所提升。

香港生产力局主席陈祖恒接受GDToday记者采访。

记者:香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陈祖恒:对于香港而言,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利用我们的优势,如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治体系,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香港可以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高端制造、创意产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自身的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与国家的新型工业化进程,香港不仅可以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也能借此机会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显著加快,我们有自主品牌与产品,如国产大飞机C919,产业链与产品开发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当我们有了好的产品,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提升自有品牌的品质与价值,如何做到智能化与国际化。

这个时候,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就要发挥“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我们最擅长的是联系国际。以前我们是将钱和订单从国际市场带入内地,现在我们应该将内地的品牌和产品推广至国际市场,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这一角色。另外,新质生产力也强调要有许多创新科技元素,这些元素既来自国家内部的研发,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外科技的发展。因此,生产力局可以联系国内外,从创科方面维持并创造出更多前瞻性的科技和产品。

作为市场导向的领先研发机构,生产力局致力于培育人工智能、微电子、大数据、新能源及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各项“从1到N”的先进科研成果转化涵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码转型、网络安全等层面,超过90%的技术项目已于业界落地应用。

“香港有工业”。

记者:生产力局近日发布的《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仍有81%受访制造企业未引入智能化方案应对新趋势。您认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哪些痛点和难点?

陈祖恒:现今香港制造业发展面临多项挑战:市场激烈竞争甚至饱和使市场份额下滑、利润挤压;全球供应链重塑,供应链及公司管理的难度提高;小单量、客制化成新常态,款多量少挑战传统生产模式,企业需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产线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然而,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普及通常会比较缓慢,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能够帮助这些公司在其他行业中采用新技术,比如推动机器人在纺织制衣这样的传统行业中的使用。

另外,传统制造业还要考虑如何实现绿色制造或可持续发展。比如制衣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痛点,染色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随之而来是如何处理污水等问题。现在有很多新技术可以避免使用传统的方法来染色,比如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媒介,将颜料带入织物中,这样就能减少废水的排放。

香港生产力局大楼。

记者:在大湾区的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生产力局如何促进粤港两地协同发展?

陈祖恒:香港作为大湾区中的四大中心城市和核心发展引擎之一,必须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使香港的创科生态圈与整个大湾区的供应链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湾区内地城市汇聚了不同的产业。每个城市都很独特,有的专注于文创产业,有的更侧重于传统产业,有的则专注于电子产业。对于每一个城市,我们都应该细致观察,了解其供应链中还缺少什么,我们能否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协助当地的产业发展及突破瓶颈,从而更好地契合当地的需求。

过去数年间,生产力局协助业界在大湾区成功推动了超过1300个重点智能化项目和多条智能生产线在香港落地,范围涵盖各行各业,包括先进材料、生命健康及食品等传统产业。

未来,生产力局将多管齐下,积极落实大湾区“9+3+1发展计划”,于大湾区内地城市逐步设立9个“双新”服务基地、3个卓越技术中心、1个研究院,加强为内地的企业提供研发和技术服务,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