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实力,藏不住了

时间:2025-05-15 21:16:38人气:13254来源: 广东发布

在IPO融资、并购交易

上市公司数量

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等

资本市场核心指标上

广东近十年来始终领跑全国

 

如今

在“硬”实力的基础上

广东资本市场“新”实力

正渐次显现,积蓄成势

从体量规模看,广东不仅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全国领先;且有313家上市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形成了技术引领、产业协同、梯度成长的“广东科创企业新方阵。

从结构成色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电子气体、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柔性技术等一个个行业“第一股”密集涌现,彰显出资本市场深度参与广东产业蝶变的时代脉动。

从发展动能看,今天的广东,正发生一场以资本为引、科技为核、产业为本的深刻变革,聚合一批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先锋企业,托举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未来图景。

透过资本市场这个“新”视角,我们可以更好读懂广东这片改革热土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奋力再造一个产业有引领、创新有支撑、发展有后劲的“新广东”。

产业有引领

“第一股”涌现

拼出产业新图谱

4月22日凌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门口人潮涌动,科技博主、本地媒体和发烧友们排起了长队,只为抢购一台新发布的Insta360 X5全景相机。一位美国科技博主兴奋地表示:“这简直是iPhone刚发布时的盛况再现。”

即将成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的影石创新,于今年4月发售的全景相机引爆海外。图为纽约市民排队抢购。影石创新供图

这款引爆海外的“国产黑科技相机”,来自深圳科技企业影石创新。2025年2月,影石创新成为今年首家通过科创板注册的企业,将以“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身份登陆资本市场。其创始人、董事长刘靖康,大学时因破解360创始人周鸿祎手机号为人熟知,如今带领团队在全球全景与运动相机赛道上摘得“双料冠军”。他说:“我们始终盯着别人没看到的需求,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不仅是广东老板的经商哲学,也是广东科技企业敢为人先的创新底色。

当前,全国资本市场加速聚焦“科技含量”、锚定新质生产力主赛道。坐拥超12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广东,曾以“盛产老板”闻名,如今正以一批行业“第一股”,刷新资本市场的新标识,拼出经济大省的产业新图谱。

在比亚迪、吉利、奥迪一汽新能源、富士康等企业的工厂,“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进入实训,“未来工厂”的智能协同生产图景具象化了。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的产品已进入比亚迪、吉利、奥迪一汽新能源、富士康等企业工厂进行实训。优必选供图

优必选的崛起,是广东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的生动样本。广东正大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线”,加快从规模扩张迈向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台就有一台“广东造”。

“第一股”是广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主动谋划、精准布局的结果。当前,广东正在系统重塑产业生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冲出中低端,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稳步攀升。

抬头望向广州南沙的上空,“飞行汽车第一股”亿航智能让“低空出行”的想象照进现实——其自主研发的EH216-S飞行器在广州南沙率先实现常态化演示运营,真正把“会飞的汽车”送上了城市上空。

“飞行汽车第一股”亿航智能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广州进行飞行演示。

亿航智能的“起飞”,是广东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这一全新赛道从梦想照进现实、从概念走向集群。当前,广东已初步构建起涵盖飞行器制造、核心部件配套、适航认证、飞行服务平台及运营场景拓展的完整产业生态。

“第一股”已成为广东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它们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完成了从0到1、从产品到标准、从国内到全球的跨越。

以这些“第一股”为代表,广东上市企业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出资本市场版图里广东现代化产业奋进的“新”实力。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广东新增上市公司529家,其中82.6%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如今,广东已成功培育比亚迪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龙头,在电子、计算机、轻工制造、环保等八大领域,龙头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20%,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第一股”,是一项科技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一批“第一股”,则是一个经济大省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航标。

站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的风口,广东正依托资本市场,托举起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硬核选手”,向着全球产业制高点全速进发。

创新有支撑

厚实产业根基

牵引科技资本双向奔赴

初夏的珠江畔,广州街头车流如织。小马智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宛如灵动的“科技精灵”,穿梭于车流之中。并线、转弯……一系列操作如“老司机”般行云流水。

2024年10月、11月,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这两家广州企业先后登陆纳斯达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多项政策创新在广州最先实行,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广州新质生产力的一张名片。”文远知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旭表示。

“自动驾驶第一股”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行驶在广州生物岛的街道。

在广东,新锐创新企业屡屡突围。这份蓬勃的创新力从何而来?围绕这个问题,调研组在三个产业场景中找到了答案。

产业根基,是支撑广东创新力最独特的土壤。

走进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工厂车间,两列机械手臂组成的“钢铁丛林”下,一个个汽车机身飞速地完成精密组装,仿佛上演着一场精妙绝伦的“钢铁舞蹈”。

如果将一辆新能源汽车完全拆开,有大大小小两万多个零部件,涉及整车设计、整车热管理等数十上百项技术。风驰电掣的“整车速度”背后,是比亚迪构建的“车芯电”闭环体系,深度整合了整车制造、半导体研发与电池技术三大核心领域,带动了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从比亚迪、小鹏汽车、广汽集团等整车厂,到亿纬锂能、德赛西威等零部件供应商,正是在雄厚的智能汽车产业链托举下,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等公司才得以冲出中国、跑向世界。是“全国每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制造”的硬核实力,成就了自动驾驶这一新兴产业在广东的落地开花。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龙头,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车正搭乘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销往巴西。比亚迪供图

同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在遥远的非洲,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传音控股的智能手机。这个来自深圳的低调品牌,却有着“非洲机王”的霸气别称,因为在非洲“每两部手机,就有一部是传音”。

从一家小企业起步,到如今市值数百亿元的“白马股”,传音控股缔造了中国智能制造征战海外的传奇。“广东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成熟的消费电子制造生态系统。”回溯发展历程,传音控股高级副总裁张祺表示,广东完善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

起步于深圳的传音控股,已成为市值数百亿元的“非洲手机之王”。传音控股供图

头雁引领,是支撑广东创新力最强劲的引擎。

从高空俯瞰深圳南山,一条位于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机器人谷”已成形起势,集聚了优必选、越疆科技、肯綮科技、普渡科技等一大批机器人公司。机械臂划出漂亮的银弧,灵巧手弹奏美妙的音符……一个充满未来感的“人机世界”,在这里初现雏形。

距离“机器人谷”半小时车程以外,是被称为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汇川技术。作为市值近2000亿元的工业自动化龙头,近年来,汇川技术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研发出了旋转关节模组、直线关节模组、行星滚柱丝杠等多种关键零部件。

技术的跃迁,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过去五年,汇川技术的研发投入从10.23亿元一路攀升至31.47亿元,持续加码研发筑牢创新根基。“这让我们积累了跨行业开发和落地应用的丰富经验。”汇川技术董事、副总裁、董秘宋君恩表示。

上市公司是区域创新的头雁,它们不仅自身攻坚突破,更牵引整个产业生态向高端跃升。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超过3000亿元。在研发支出超过千亿的省市中,广东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位列全国首位。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是广东企业生态的典型特征。在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看来,华为、大疆、腾讯、美的、比亚迪等一批世界级企业,如创新头雁,不仅以持续研发打造硬核实力,还培育出众多产业链上各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源源不断地为资本市场注入高成长、高科技含量的企业。

资本助力,是支撑广东创新力最充盈的活水。

5月7日,在深圳汉诺医疗的总部大楼,一场颁授仪式成功举办。来自德国的国际权威机构,为汉诺医疗颁发了欧盟MDR认证,标志着汉诺医疗的ECMO(人工膜肺)系统正式登陆欧盟市场。

ECMO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之一。2023年,汉诺医疗成功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研发出我国首台ECMO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汉诺医疗的大股东之一,正是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从股东到共创者,产业协同更让二者在高端医疗赛道携手破局。

奔赴新兴技术与前沿领域的星辰大海,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深度“伴跑”。广汽集团参与投资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粤芯半导体等一批优质上市公司及独角兽企业;比亚迪孵化了比亚迪半导体、参投机器人公司帕西尼……作为全国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广东的龙头企业不仅是产业链的中坚力量,更以庞大的产业资本反哺创新生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推手。

作为汽车产业龙头,广汽集团参与投资了产业链上的一批优质上市公司及独角兽企业,以产业资本反哺创新生态。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说,广东既有繁茂生长的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强链补链延链,也有蓬勃发展的私募股权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回望过去,广东正是凭借一轮又一轮产业体系的主动跃迁,从农业省走向“世界工厂”,再到全球智造重镇与新兴产业策源地,书写了经济大省的非凡答卷。

今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前瞻的眼光主动布局,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中锚定高端、抢占先机,向着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奔跑。

发展有后劲

“有形之手”呵护涵养

科创“生态雨林”

初夏广州,满眼翠绿。一家来自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柯君医药,正式在广州南沙落地,为大湾区生物医药版图再添一子。

柯君医药创始人何公欣壮志满怀:“广州柯君医药将承担创新药管线落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等核心使命。我们计划与广东省内顶尖研究型医院建立战略协作,加速临床转化与技术创新。”

创新动能与湾区资本深度对接背后,隐藏着一次有策有力的“省市联动”——由粤科金融集团、广州产投合作设立的粤科医健基金,仅用不足5个月时间,就促成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在广东,创新动能与资本双向奔赴,形成科创“生态雨林”。图为广州生物岛。

这笔投资,折射出经济大省的坚实担当。广东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全方位、立体化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引导和支持,呵护涵养科创“生态雨林”。

“从0到100”,链式孵化托起产业未来。

在深圳,一个超7000亿元的国资基金矩阵投向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创投九成以上资金投向硬科技,缔造了迈瑞医疗、欧菲光、佰维存储等明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佳话。

在广州,小鹏汽车、广汽埃安、国机智能、明珞装备、百奥泰、洁特生物、慧智微、南砂晶圆、云从科技等众多明星项目背后,都有国有投资机构的身影。

小鹏汽车等明星项目背后,都有国有投资机构的身影。

“从第一笔天使投资,到上市后做优做强,广东已经构建起一套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投资基金体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礼说。

制度创新,是撬动创新生态重塑的关键杠杆。

去年8月,广东发布《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首提国资创投“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率先突破国资创投容错“天花板”,释放出“敢为”信号。今年,广州开发区、深圳南山区相继设立基金,允许单个种子、天使直投项目最高出现100%亏损。

组合出击,资本活水激荡创新高地。

广东正以多层次融资体系、多元化融资工具打通科技创新的“任督二脉”,促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日前,水下检测机器人“金枪鱼-L”秀出了它的真本事——它穿梭于船底的狭小缝隙间,可对船底进行细致入微的“体检”,哪怕是毫米级的裂缝也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金枪鱼-L”的缔造者蓝潜海洋,其天使轮融资由东莞科创资本牵头。近期,东莞科创资本、东莞科创担保、中国银行东莞分行联手为其解决了短期流动资金不足问题——银行根据投资方投资金额,为企业提供近2000万元资金支持。

一套“投、贷、担”组合拳,让技术突破不再“为钱所困”。这背后,是广东“股、债、基、期、指”联动加码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系统布局。今年,广东已推出“益企共赢计划”“股贷担保租”“再贷款+认股权+贷款”等创新举措,金融资源精准滴灌产业前沿。

政策发力,企业转身勾勒“第二增长曲线”。

视线转向大连长兴岛,恒力重工产业园3号舾装码头,30.6万吨超大油轮正在进行试航物资的上船和压载水的调整,为试航做最后的准备。前不久,潮州陶瓷企业松发股份发布公告,以“小蛇吞大象”并购恒力重工,转身驶向船舶制造的“深海”。

这一并购为广东助力企业打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通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写下有力注脚。2024年,上市粤企完成并购重组66家次,金额549.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广东进行中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146家次,金额562.1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广东已成立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联盟、创立并购重组“标的库”、明确大力发展并购基金和二手份额转让基金,为上市公司提质增效、战略转型开辟“快车道”。

科创热潮在珠江两岸涌动,广东正将一项项政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引领未来锻造关键“后劲”。

今年初出台的《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建立‘股、债、基、期、指’联动的多层次支撑体系”“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等内容,意在托举“硬科技”属性上市公司及后备企业。

“我们将继续做好《若干措施》的贯彻落实,并结合当前资本市场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走访上市公司、推动并购重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等工作。”广东省委金融办副主任倪全宏介绍表示,广东正加快构建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将资本市场发展与广东的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相结合,有助于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放眼未来,广东势头正劲。近期,深交所大厅内上演了一场特殊的“科技路演”——乐聚机器人、优必选等20家具身智能领军企业,与美的、腾讯等产业巨头,以及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深创投等头部资本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在这里具象化。当前,广东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快将金融活水导入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领域。

“我们将与各地市和省有关部门密切协同,以更大力度加强新质生产力领域企业上市培育,支持科创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辖区上市公司提升发展质量和投资价值。”广东证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以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不断提升服务全过程创新链水平。

大潮澎湃,岭南争先

经济大省当有大担当

新时代更需新作为

广东正向“高”攀登、向“新”而行

以资本市场新动能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势

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磅礴“粤”章

 
来源 | 南方日报、证券时报

编辑 | 卓映紫

校对 | 曾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