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西:心系桑梓,“一封家书”彰显新时代文明风尚

时间:2025-10-17 12:31:06人气:23243来源: 南亚在线

   本网讯|近日,“中国网事·感动2025”前三季度网络感动人物名单公布,来自山东德州庆云县中丁乡前大店村村民郭天西入选,他的事迹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54岁的郭天西年少离家,在德州城区经商多年,他却始终心系家乡,2000年左右,看到村里土路坑洼难行、夜晚一片漆黑,他毫不犹豫地捐出2万元修路,并带头出资安装了120盏路灯。在他的带动下,乡邻们纷纷解囊相助,让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路灯照亮了村庄的夜晚。

      不仅如此,他倡议并带头捐资修缮村中老井,短短三天就汇聚了5万元善款,村民们义务出工,让老井重新涌出清澈的泉水,成为凝聚乡情的“新地标”。

      多年来,郭天西始终关注着家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寒冬时节,他筹集百余斤茶叶及价值3万余元的棉被、羽绒服、粮油等物资,及时送到老人手中;在得知村民饮水和灌溉存在难题,他捐赠价值3万元的活性水设备,并四处奔波协调解决管件问题,让“放心水”流进村民家;2024年5月,他向乡卫生院捐赠70万元体检设备,让全乡两万多乡亲每年都能免费体检,为父老乡亲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郭天西也念念不忘。这些年来,郭天西为庆云县中丁乡大店小学捐赠600余册图书、作业本,为300名学生定制“安全小黄帽”。2020年,他又在村里小学发起了“一封家书”活动,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强烈反响。

      “爸爸,上次视频你说胃又疼了,记得按时吃饭……”

  “妈妈,我数学考了95分,这是我用奖状换的信纸给你写的……”

  在即时通讯软件让沟通“秒达”的今天,德州庆云县中丁乡大店村小学的孩子们却用传统家书叩开了亲情的另一扇窗。郭天西发起的“一封家书”活动,在这所乡村小学持续开展五年,催生出数百封带着墨香的家书,成为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

      一封生日信开启十五年家书传承

      “一封家书”源于2010年10月,临近生日的郭天西被儿子郭涛硕问及想要什么礼物时,这位父亲却说:“不用买礼物,你给我写一封信吧。”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信中真挚的话语,让他不禁潸然泪下,“儿子在信中写道,这一年我们家庭发生的一些琐事,他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也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我发现在写信的过程中,孩子越来越懂事,父子关系越来越融洽。这更加坚定了我内心的想法,家书要坚持写下去!”自此,每年生日他都能收到儿子的一封亲笔信,开启了一段延续十五载的家书传承。

      “孩子的信里藏着平时说不出口的话。”郭天西抚摸着珍藏的信件感慨道:“通过一封封家书,我仿佛看到了他成长的轨迹,感受他逐渐成熟的思想。”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但文字是有温度的,他可以通过写信表达内心情感。”2020年,怀着“让更多孩子学会表达爱”的初心,他联合大店小学创办了“天西杯”作文比赛,以“一封家书”为主题,鼓励孩子们以家书形式,向亲人倾诉心声。

      对于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不仅获得学校表彰,郭天西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赠送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奖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会文字传递情感的力量。”郭天西坦言,希望他们常怀感恩之心,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长大成人后回报父母和家乡。

      从父子约定到全县40余所学校响应

      这一坚持,便是五年。如今,在大店村小学的档案室内,几百封家书整齐码放,字迹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

      “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用翅膀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撑起一片晴空;感谢您细心照顾我长大,包容我的过错,做我坚强的后盾;感谢您的无私付出,养育我长大……”这是该校学生胡晨雨写给自己母亲的书信。

      “我读到这封信时,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学生家长坦言,自己平常在外地打工,没时间管孩子,总觉得亏欠孩子,没想到孩子这么懂事,“以前说教孩子根本不听,现在通过家书的形式,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看到孩子慢慢成长,作为家长,我感到十分欣慰。”

      “女儿,这一年妈妈发现你个子长高了,会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学习方面也不用妈妈操心了。有时我对你发脾气,在此我也要做检讨,对你说声‘对不起’……”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的回信。

      “孩子们在写信中学会了感恩,提升了写作能力,更收获了情感教育的宝贵一课。”庆云县中丁乡大店小学校长刘桂芳表示,下一步,学校计划专门设立“家书文化墙”,定期展示优秀作品,同时开展书信写作评比、诵读会等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奔赴”。

      如今,庆云县40余所学校陆续开展“一封家书”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撰写家书1.2万余篇,在全县掀起“人人写家书、字字诉真情”的浓厚氛围。庆云县教体局副局长李宁介绍,目前已把家风教育纳入了德育课程体系,把优良家风故事编纂成册,开发为校本教材,真正让好家风“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

      “一纸书信看似微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力量和几代人的精神寄托,是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庆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志强表示,未来庆云将继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活动,不断擦亮“小城大爱”文明实践品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每一份善意都值得被看见

      在孩子们写给郭天西的感谢信中,其中一封写道:“郭伯伯,是您教会我们用写信的方式表达爱,现在我每个月都会给在外打工的妈妈写信,告诉她我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情况。等我长大了,也要像郭伯伯一样,为家乡做贡献。”这些信件,正见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如果说家书是精神的纽带,那大店小学的“爱心超市”,就是郭天西设计的另一套“美德养成系统”。

这个由郭天西自掏腰包设置的“爱心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课外书、笔记本、彩笔等“商品”。但这些“商品”不能用钱买,只能用“爱心积分卡”换,只要有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习进步、孝敬父母、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优秀品质的同学,都可以获得积分卡。

      “参加志愿活动、帮助同学或是成绩进步都能攒积分。”该校学生杨梦涵分享道。学生郭晶晶握着刚兑换的课外书,眼中满是憧憬:“每一份善意都值得被看见。我长大后也要为学校和社会贡献力量。”

      “开业”两年多,大店小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这里兑换过东西。“积分不是目的,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善良、努力与互助这些美好的品质,值得被‘看见’、被‘奖励’。”郭天西表示。

      从一纸家书到爱心涌动,郭天西用十多年时光证明:当个人善举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便能汇聚成改变一方风气的暖流,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正如“爱心超市”门口对联中所写:“传统美德播新种,崇德向善遍地花”。

      如今,郭天西与大店小学的故事已走过十多个春秋。他的帮扶从不是单向的物质输送,而是一场物质与精神交融的双向奔赴。他不仅帮助学校改善服务设施,还给大店小学捐献以“尊师”、“孝亲”、“感恩”、“礼仪”、“团结”等字眼为主题的字画,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今年8月,郭天西延续并创新“一封家书”举办“为准大学生送家训”活动。他的善举如一束光,照亮家乡每个角落,温暖了乡村教育。未来,郭天西计划建家书文化馆,用来收录优秀作品、举办文化展览,“希望通过家书,让孩子们记住乡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他说。

      “一封家书”的传承与创新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通讯工具让信息瞬间可达,手写家书这一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在德州庆云,郭天西却通过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家书文化在当地重新焕发生机,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和引发的积极社会效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郭天西,一位心系家乡发展的热心人士,十余年来始终为家乡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不仅在物质上为家乡的老人和孩子送去关怀,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捐款捐物,还在精神文化层面积极探索,力求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一封家书”活动便是他在关注未成年人教育过程中,为传承孝道文化、促进亲子沟通所做出的创新之举。

      庆云县中丁乡党委书记纪富镇表示,郭天西先生的善举搭建起优质育人平台,为“育大思政教”提供了鲜活样本。“一封家书”已从校园活动升级为家校社共筑的德育生态。这场以书信为媒的教育实践,正悄然让“孝亲感恩”“家国情怀”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茁壮成长,真正实现“家校同心、立德树人”的育人愿景。

      同时他认为,从家庭意义来讲,家书是连接家人心灵的纽带,承载着家人的关爱与期望;从文化层面来说,家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孝道文化等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社会效应来看,这一活动将家庭和谐的氛围进一步辐射到整个村庄,促进了邻里关系的融洽,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德州庆云郭天西发起的“一封家书”活动,以小见大,通过家书这一传统载体,在促进家庭和谐、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亲情温暖,传承优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家书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