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从海底1522米来

时间:2025-10-09 22:15:35人气:10228来源: 南方+

       10月9日,是十五运会开幕式倒计时31天。十五运会圣火的“源火”,正带着来自南海深海的热情,在众多嘉宾的目光聚焦下,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上午10时,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
 

       这束注定载入史册的“源火”,源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科研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合成可燃冰后通过降压装置获得分解气体,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供电实现“燃烧室”内深海引燃,呈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水火交融”奇观。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从海底1522米来
 
       此次“源火”采集,创下了全球体育运动史的新纪录——首次在深海海底直接获取“源火”。它不仅让“水火相济”的海底奇观照进现实,更将可燃冰、太阳能等战略性清洁能源,与深海探测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广东“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发展决心,也让世界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与创新底气。
 

       11月,这束从深海走来的“源火”将踏上新旅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间传递,点燃千万民众的运动激情,让深海的“科技之光”与体育的“活力之火”交相辉映。
 

采 火
在1522米的“深海绿洲”

       俯瞰南海,阳光所及的海域生机盎然;而1522米深海的漆黑之中,却藏着“海马冷泉区”这片“深海绿洲”——它不靠光合作用,凭冷泉溢出的化学能量孕育贻贝、管状蠕虫等独特生命,正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诞生地。

       “‘源火’采集要走四步关键流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向南方+记者拆解:先在冷泉口采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发电转化的电能,远程到海底引燃甲烷;最后由“海马”号无人潜水器带“源火”回甲板,移入源火盒保存。
 

       水中传火炬不罕见,但深海“取火”却是全球首次。这一创意源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部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头脑风暴”——广东坐拥全国最长大陆海岸线、第二大海域面积,“向海而生”是基因;如何让“海洋特色”与“全运盛会”结合,展现大湾区科技与文化实力,成了核心方向。

​​​​​​​       “就想靠‘不寻常’的点火,让大家看见广东的海洋优势和大湾区的创新劲。” 陈宗恒道出初心。
 

​​​​​​​       想法落地靠攻坚。2024年6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部成立科技小组,以“原创成果赋能开幕式”为目标,聚焦挖掘颠覆性技术与独占性产品。6月20日,科技小组实地考察“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围绕可燃冰“挖掘—收集—存储—转运—引燃”全链条技术展开交流,初步判断其应用于圣火采集的可行性。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从海底1522米来

​​​​​​​       7月15日,双方深度研讨可燃冰取火的呈现方式与实现路径,最终凝练出“海底采火”核心创意: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海马冷泉区”1500多米深海,原位采集分解可燃冰获取甲烷气体,再通过太阳能特种装置实现深海引燃。这一方案将战略性清洁新能源、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等元素有机融合,既呈现 “水火交融” 奇观,又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的意境,最终获广东赛区执委会、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一致认可,明确由广州赛区执委会推动落地。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从海底1522米来
​​​​​​​​​​​​​​

​​​​​​​       创意落地需多方合力。广州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部迅速整合资源,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东海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高景太阳能、万家乐等湾区企业,组建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顶层设计、工区选址,提供深海作业平台,攻克可燃冰原位生成、深海高压燃烧控制等核心难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负责设备加工、材料海试与装置集成美化;东海实验室突破深海高压燃烧控制技术;高景太阳能研发高效光伏追光系统;万家乐则定制研制火种盒 —— 各方各司其职,让 “深海逐梦,燃冰成炬” 从构想逐步走向现实。

​​​​​​​       9月18日14时26分,“海马”号下潜至1522米冷泉渗漏点,机械臂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后,甲烷成为气源。16时48分,船上光伏发电的电能传至海底,成功引燃这股“蓝色”气体。随后,团队还在海底放置“源火”采集点永久定位标,纪念这一创举。
 

​​​​​​​       “看到‘源火’亮起来的瞬间,所有熬夜调试都值了。”陈宗恒笑言,“那种激动自豪,就像收到理想大学录取通知书。”
 

采 集
每一步都是“高科技闯关”

​​​​​​​       1500米深海,意味着什么?这里的压强约为145个标准大气压(14.5 MPa),相当于每平方米要承受1450吨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下,别说精准引燃可燃冰,就连稳定传输信号、保护设备正常运转,都是巨大的挑战。

​​​​​​​       “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还要用超高清设备记录全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技术和装备的双重支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王伟巍揭开了深海采火背后的“科技密码”。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从海底1522米来

​​​​​​​       技术突破先“探路”。采火地南海海马冷泉,是我国最大冷泉生态系统,周边富集的可燃冰是天然“燃料”。而要精准定位、安全采气,靠的是多年技术积累: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锁定冷泉位置,流体地球化学探测分析可燃冰成分,近海底探测实时掌握环境,再加上样品保压转移、在线检测等技术,为采火搭建起“安全通道”。

​​​​​​​       装备迭代再“筑盾”。技术落地离不开“硬核”装备:4500米级“海马”号无人潜水器扛住高压灵活作业,保压取样装置确保可燃冰不分解,地震探测、电磁探测系统提供全方位数据;而承载这一切的 “海洋地质二号” 科考船,更是本次采火的 “移动实验室”。作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保障船,它配备了 DP-2 动力定位系统(可在深海精准定位,不随波漂移)、150 吨主动深沉补偿海工吊(能稳定吊装“海马”号等重型设备)、万米光纤绞车、730 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及直升机平台,不仅能独立完成地质取样、物探调查,还能承担海底电缆敷设、深水打捞等海工作业 —— 正是这样的 “全能型”科考船,让深海采火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       从技术的 “点上突破”,到装备的 “系统支撑”,这场深海采火,不仅是一次体育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更展现了我国深海探测领域的硬实力。

燃 烧
体育与海洋的同频共振

​​​​​​​       从 1522 米深海采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粤港澳三地不仅攻克 “不可能任务”,更让体育精神与海洋雄心在一簇火焰中交汇。

​​​​​​​       “这次全球首次‘深海采火’,将深海探测装备、清洁能源、海底引燃技术与体育火种采集深度融合,既展现我国深海领域顶尖科技,更在体育史上写下突破。” 陈宗恒的话,点出“源火”的深层意义 —— 它不只是体育符号,更是广东科技实力与建设海洋强省魄力的具象表达。
 

​​​​​​​       “源火” 跳动的背后,是广东 “向海图强” 的坚守。

​​​​​​​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深耕蓝色国土的脚步从未停歇:“梦想号” 大洋钻探船填补装备空白、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落户、全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启用、可燃冰试采刷新世界纪录…… 每一项成果,都是广东将 “海洋优势” 转为 “发展胜势” 的实践,更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注脚。

​​​​​​​       如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圣火让这份海洋力量有了新落点:既点燃大湾区民众的体育激情,更激活海洋经济 “蓝色引擎”。

​​​​​​​       当前,南海之滨正涌动新一轮海洋开发浪潮,广东正以更大力度发展海洋经济,全力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

​​​​​​​       “我们将发挥海洋禀赋,提升科技支撑,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与现代产业基地。” 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局长杨勇说。南沙开发区党工委政研室主任吴瑞坚也表示,将推进 “五港联动”,协同港澳打开开放格局,加速南沙开发。

​​​​​​​       眼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进入冲刺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正精益求精,全力奉献一届彰显制度优势、湾区特色与岭南风格的体育盛会。

​​​​​​​       当体育活力遇见海洋壮阔,当科技精准交融人文温度,十五运会正成为广东“体育强省”与“海洋强省”同频共振的舞台。

​​​​​​​       策划:李贺

​​​​​​​       统筹:李强

​​​​​​​       采写:南方+记者 梁时禹 许仪

​​​​​​​       摄影:南方+记者 姚志豪 梁钜聪 张令

​​​​​​​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龙达洋

​​​​​​​       设计:南方+记者 吴颖岚 谭唯

​​​​​​​       通讯员:张颖